部落格搬新家囉

「美少女媽媽的愛之歌」搬家囉!

新家位在 http://fishbear123.pixnet.net/blog

歡迎舊雨新知繼續造訪!

愛‧微笑‧放手

今天是大衛上幼稚園的第一天。

九月正式開學後,大衛四歲,是小班生,為了銜接,我決定讓他先上三週暑期班(半天),熟悉環境。

感謝主!幼稚園暑期班的老師,正好就是大衛熟識的教會主日學老師!我獻上感恩,上帝的預備總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。

猶記得當年可忻第一天上幼稚園,因為母女倆都太傷心了,居然忘記為那小小里程碑留下影像紀錄,如今想來甚是可惜……

於是,今天全家一起送大衛來幼稚園,我努力提醒自己, 一定要記得拍照留念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若不是我的音研所復學大限已到,還真捨不得送小小的大衛去上學……

兩個孩子都是親自一手帶大,與其說孩子黏我,倒不如說是我黏孩子,孩子學齡期的分離,對我才真是考驗啊!

感謝主!孩子們都遠比我想像得還要堅強,當年可忻上幼稚園,只哭了兩天;這會兒大衛更強,今天首日上學,除了剛進教室時稍微有些抗拒,之後完全沒有哭呢!(拍拍手呀摸摸頭)

不知不覺,成為母親已進入第九個年頭,我也意識到,隨著孩子漸長,屬於他們的生活圈會慢慢擴大,父母與孩子的分離,終將成為無法避免的常態。

當代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,在他的著作《愛的藝術》一書中,曾對「母愛」有著這麼一段論述:

「在情愛中,兩個原來分離的人變成一個;在母愛中,兩個原來一體的人變成兩個。對於兒童的分離,母親不但要容忍,而且心中必須具有這種希望……唯有真正具有愛心的女人,在給予中比在接受中更快樂的女人,在自己的生命中穩定紮根的女人,才能夠在兒童與自己分離的過程中,做一個充滿愛心的母親。」

求主賜我智慧、寧靜、勇氣,能在「放手」的功課上,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。為自己加油!

與「齒」訣別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蓋因美少女媽媽我充滿智慧(純屬臆測),十八歲過後,四顆智齒就陸續報到了。

除右上方智齒偶會在睡眠不足或抵抗力低下之際,以腫痛之姿向我提醒它的存在;十多年來,智齒們與我相安無事。

但近年來(年事已高?),每逢定期牙齒檢查,牙醫總會建議我拔掉智齒,以絕後患。

但美少女媽媽我一來怕痛,二來自信刷牙功夫了得,三來聽從旁門左道,咸信智齒乃人體不可或缺之物,故將醫師之言拋諸腦後。

前兩天不知怎麼的,右上方智齒猛然腫痛起來,本以為休息一下即可恢復,沒想到這一痛不可收拾,右邊臉頰都痛麻啦!只好趕緊掛號向醫師求救去。

躺在診療椅上,我的醫師一見我狼狽相便叨念著:「痛幾天啦?早拔掉就好囉!」

我:「痛兩天了,很痛很痛。」

醫:「嘴巴張開來我看看….喔喔…都化膿啦!我給妳上點麻藥,要把牙肉撥開來看看。」

(三兩下上完麻藥,醫師要我坐起來漱漱口等待麻藥生效)

醫:「一般我們拔掉上方智齒,傷口較小沒有缝線,晚上就可進食,兩天內不要吃太冰太燙太辣……」

愈聽愈奇怪,插話問:「呃……等等喔醫師……我們今天是要把它拔掉嗎?」

醫:「當然囉!不然我們剛剛幹嘛上麻藥呢?」(一副終於逮到我的樣子)

我:「#$%&@……..」(os:阿呀!我中計啦!)

接下來的拔牙流程就在我措手不及下展開,我彷彿被架上刑台的囚犯,雙拳緊握、渾身僵硬、眼角泛淚……

醫師倒是一派輕鬆,要我別緊張,動作咸熟地上推下擠左拉右搖,我可憐的智齒,就這樣隨著可怖的拉扯聲,硬生生離我而去啦!

史上最長五分鐘過去,我咬著紗布掙扎起身,勉強擠出一句:「謝謝妳醫師……」醫師回我一記勝利的笑容。

然後,我拿著藥,還有我的智齒,悽悽慘慘戚戚地回家了。

之後痛苦的恢復過程不需贅述,拔過智齒的人應該都能明瞭吧!

我在MSN上敲了好友牙醫矜董,我的醫師可是她老公呂董的同窗,不告個狀怎麼了得。

沒想到矜董說:「hehe……你們這種病人我們都見多了,所以愈來愈狠心……沒錯總之就是不給妳走了!」

熊爸也說:「我覺得她很有醫德啊!沒有開藥叫妳回家下次再去拔牙,拿兩次掛號費。」

看來輿論皆指向我的醫師仁心仁術,我這廂是咎由自取自投羅網,怨不得別人啦!

什麼!你問我何時再去拔下一顆智齒?喔~天哪!饒了我吧!!!

看《The Sound of Music》再思台灣現狀

《The Sound of Music》是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。

事實上,無論時代如何演變,《The Sound of Music》當中雋永的音樂,以及發人深省的內涵,都是歷久彌新的。

可近來再度陪孩子們看《The Sound of Music》,心境感受卻大為不同了。

不再是著眼於美妙的音樂、動人的愛情,而是看見當中的政治糾葛,同時也感動於上校的愛國情操。

這部電影,忠實呈現了1936年時,奧地利人對納粹政權的歧見:

有些國民認同自己是德國人,並且崇拜納粹希特勒;也有些國民認清希魔實質,不受民族主義與經濟誘惑,力抗獨裁政權併吞。

然而,在納粹黨人不斷統戰、分化、利誘與威迫下,1938年3月11日,希特勒終究不費一兵一彈,運用「同文同種」的民族情緒與強勢的經濟力,成功併吞了奧地利。

在德國併吞奧地利前夕,電影裡的上校一家人,在修女院的協助下,有驚無險地逃出了奧地利,越過國界尋求政治庇護,

下方影片就是上校一家在德國官員的監視下,於音樂會中演出。其中,上校把憂國憂民之心,化為一曲「Edelweiss」,讓人動容不已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看見這些故事,如同看見當前台灣的處境:隔著台灣海峽,靠勢「同文同種」的鄰居中國,也極力想要以經促統來併吞台灣。

近年來,中國以千枚飛彈對準台灣,在國際場合上打壓台灣、孤立台灣……種種行徑已然引起台灣人民公憤。

2008馬英九上任以後,一昧討好媚中的執政態度,並未為台灣帶來尊嚴或安全,反為中國步步進逼開啟大門。

今年6/29,馬政府終於不顧民意、摒棄公投,執意和中國簽下不公不義的ECFA(兩岸經濟架構合作協議)……

台灣的自由民主價值業已遭受挑戰,接下來,是不是連我們最自豪的經貿活動,也要屈從於中國的支配了?

 

「我帶回一代人的和平!」一九三八年,與德國首腦希特勒簽下「慕尼黑協定」後,英國首相張伯倫回國時發出此豪語。

「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選擇,你選擇了恥辱!」這是邱吉爾批判張伯倫的名言,邱吉爾擔憂,選擇恥辱無法避免戰爭。

 

歷史殷鑑,邱吉爾一語中的,選擇恥辱無法求和,更讓希特勒食髓知味,發動全面侵略,帶來世界大戰。

我只是尋常小百姓,我害怕戰爭也擔心動盪;我有家庭有孩子,我在乎環境也憂心未來。

從今而後,台灣將被帶往怎麼樣的方向呢?

閱讀米奇艾爾邦‧閱讀生命的感動

欲罷不能的,我讀完了米奇.艾爾邦(Mitch Albom)的四本著作:《再給我一天》《一點小信仰》、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(皆由大塊文化出版)

我想與你分享我的感動,或許你也能從當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體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一本米奇艾爾邦《再給我一天》

 

這是一個關於母親和兒子的故事。
劇情在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中不斷穿梭,似乎還越過了陰陽……平凡的瑣事在作者筆下,刻畫出極深的感動,好幾度我都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親情的珍貴為何總在失去後才明白?親愛的家人為何總是帶來最深的傷害?親情的課題,是我們一生都弄不懂卻無法逃避的學習。最終,母親在兒子的告白「妳是一個好媽媽」裡獲得滿溢的喜悅,兒子在母親溫暖的撫慰裡得到重生的力量,而後,靈魂安息,生者平靜。
我很高興這部小說在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中落幕,甚至還埋伏了一個小小驚喜!這個故事裡,我們似乎都想起了誰,是自己或是母親?是孩子或是父親?
「家」不該是一個講道理的所在,我們只能接受,然後去愛。在愛與接受的當下,我們終於明白,「家」是一個講感情的所在。
因為有愛,所以我們在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二本米奇艾爾邦《一點小信仰》


這是一個非正式猶太教徒、一位猶太教拉比、一位黑人基督教牧師,彼此生命相遇的故事。
猶太教和基督教信仰最大的差異在於:是否相信耶穌基督為神的兒子,人類的救主。這卻不是本書討論的重點即使有時作者會以幽默的口吻帶過。
在作者以"非正式猶太教徒"的第一人稱敘事下,我們看見的是,猶太教拉比和基督教牧師,這兩位樂於為上帝工作的人,在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中,將自己全然獻給神所託付的教會,以他們的生命詮釋了愛,以他們的作為映照了神的全能。
對於歷史上曾出不窮的宗教迫害,拉比說:「那不是宗教,那是仇恨……這種事發生的時候,上帝高坐在天上也會哭泣。」
對於婚姻制度瀕臨危機,拉比說:「因為"承諾"失去了意義……如同信仰,我們不願意被綑綁……不願意對上帝做承諾,只在用得著祂的時候才接受祂……但真正的承諾需要持之以恆無論信仰或婚姻。」
悼念早夭的女兒,拉比說:「能認識她四年,豈不是比完全不認識她更好嗎?」
曾經是毒販,經歷耶穌救贖後悔改的黑人基督教牧師亨利,他說:「祢願意救我嗎,耶穌?如果我保證把自己交給祢……祢願意救我嗎?」
亨利牧師說:「耶穌是最了不起的資源回收家…..祂重新整頓我。」
破舊的教堂裡,遊民在寒冷中聚集敬拜,亨利牧師說:「我不知道修理教堂的錢從哪裡來……耶穌說,不要為明天憂慮……祂在乎的是你不是房子……如果這是唯一可供我們做禮拜的地方,這裡對祂而言就是神聖的!」
作者在報上披露亨利牧師與他教會的故事,援助紛至沓來,亨利牧師說:「很棒,是不是?上帝是至善的。」
你有信仰嗎?你相信什麼?「最初,有一個問題。最後,問題有了答案。上帝唱歌,我們跟著哼,旋律變化多樣,但這全部就是一首歌。」
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,把自己放下,去相信一個遠比自己還要大的力量,這力量可以點燃我們心中那株神聖的小火苗;或許有一天,這點星星之火,可以拯救全世界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三本米奇艾爾邦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


這是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,向他瀕臨死亡的老教授,學習生命智慧的故事。
一個誨人不倦、至死方休的人師,即使面臨死亡一步一步接近,仍期盼著能夠傳遞自己的經驗,可敬的寬大胸懷,使得這份智慧禮物,透過他的學生,進而影響無以計數的生命。
死亡會帶走我們在世上的一切嗎?老教授說:「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,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,我們就雖死猶存。」
家庭的重要性?老教授說:「如果沒有家庭的話,今天我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,沒有任何依憑……愛最最重要,不相愛,即如死滅。」
必須生兒育女嗎?老教授說:「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,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,那你就應該該生小孩。」
會羨慕年輕人嗎?老教授說:「我活過每個年紀,我知道箇中滋味……我怎麼會羨慕你呢?」
沒有人能預知未來,沒有人能彌補過去。老教授讓我們知道:「生命中沒有什麼『太遲了』的事,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。」能把握的只有當下,不要讓無謂的舉動佔據生命,要盡力完成當做之事。
如何生?如何死?未知生,焉知死?老教授說:「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……要在你死前寬恕別人,也要寬恕自己。」
最後一刻,我是不是能無憾的離去?在我知道答案以前,屬於我的課,仍繼續在上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閱讀的第四本米奇艾爾邦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


這是一個關於天堂的故事。
作者描繪了一個天堂,這個天堂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為何在地上活過一遭,看見自己曾經存在的意義。
你問,人生是一趟孤獨的旅程嗎?不是的。世上所有人的境遇都相互交疊、彼此糾纏,犧牲似乎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,但我們也因著他人的犧牲,得以繼續活下去。
老艾迪到了天堂,遇見了五個人,向他講述彼此生命的交錯點。又哭又笑當中,老艾迪領悟:自己的生命裡,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;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,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,產生交集……
原來,所付出的愛,都不會白費,愛不會失去,有時你以為它不見了,其實只是轉而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,你所遇到的人,即使逝去,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。
每個存在,每個當下,都有看不見的關係,這一人影響了他人,他人又影響了另一人,整個世界充滿故事,這些故事不斷串聯,最終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於是,一切問題有了答案,一切乃是造物者細緻的安排,環環相扣,緊密織就,在這裡面,沒有一個人微不足道,沒有一件事不該存在。
讀過這本書,我也領悟,我們活著,不單是為了與另一個人相遇,更是為了成就一個無可取代的意義。

 

每個生命都有動人的故事。米奇艾爾邦(Mitch Albom)是一個擅長說故事的人,如果你喜歡聽故事,如果你對生命感到好奇麼,你一定要閱讀米奇艾爾邦,閱讀他筆下的生命藉以省思自己的人生

這三位母親 (記於2010母親節前)

 

2010年,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家不平靜,上半年度都還沒過,已經走了兩個牧師和一個師丈!

兩個牧師和師丈僅屆壯年,卻撒手人寰,身後留下妻子與學齡期孩子,聞之令人鼻酸。

元月4日,東部中會關山教會李志宏牧師,在牧師館因心臟病猝死,李牧師娘(我稱妙妙老師)與我同母會,消息隨即在母會的論壇上傳開,震驚與悼念的留言不斷湧入……

4月13日,壽山中會中正教會萬宏杰牧師,因服用藥物不慎墜樓身亡,再次為長老教會的牧家帶來一記震撼……

4月25日,國道三號基隆路段,在無風無雨無預警下走山崩塌,來不及通過的的三部車四條人命,當中有一位竟是與我們同中會基隆中山教會賴牧師的丈夫……

早年與妙妙老師合影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妙妙老師成了李牧師娘(上圖) ↑          萬牧師娘與三個兒子(下圖)↑

 

可怕的走山崩塌現場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聞畫面上賴牧師傷心的臉龐↑
 

擦乾眼淚後,我們看見:李志宏牧師留下牧師娘和四個女兒,萬宏杰牧師留下牧師娘和三個兒子,師丈留下賴牧師和兩個女兒。

再往前看:賴牧師的狀況稍令大家安慰,她仍可穩定牧會,孩子們不致因失去爸爸面臨過大變動。但兩位牧師娘面臨的,卻是搬離牧師館、另覓工作、獨力扶養孩子的艱辛。

同樣是牧家,因著爸爸牧會、媽媽牧會的不同,子女的處境如有天壤之別!這當中,是否有值得我們思考之處

傳統教會聘牧時總是期待「買一送一」,聘請一位男牧者,夫婦共同服事。夫婦皆為牧者時,則傾向聘請男牧,女牧隨夫。

反觀,聘請女牧的教會通常沒有「買一送一」的期待,師丈當然有自己的工作職業,日常教會服事與一般長執信徒無異。

不知道有多少牧師娘,因著教會不成文的要求,辭去工作,無償擺上自己的專業──音樂、社工、教育……

然而,大部分教會對於牧師娘的要求,卻無附加相對保障,以致於牧師丈夫突然倒下時,同樣為教會擺上時間心力的牧師娘,赫然不知何去何從。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傳福會,雖致力於照顧牧家,但在一些限制下仍無法盡善,兩位牧師意外辭世後,也只能暫時設置「教育基金募款專戶」來幫助遺族。

對於他們的處境,我格外感慨於心,因為我也是一個牧師娘。

是不是有這麼一天,教會能夠完全接納牧師娘擁有自己的工作,以己身專業為家庭謀得第二份薪資供給?

是不是有這麼一天,教會能夠看待「牧師的妻子」如同「牧師的丈夫」,給予尊重而非要求,給予同理而非憐憫?

很快的,今年的母親節就要到來。這個母親節,對李牧師娘(妙妙老師)、萬牧師娘、賴牧師來說,必定是格外痛楚的。

除去牧師、牧師娘的頭銜,她們的身分是母親,她們必須承受失去丈夫的悲傷,然後堅強起來,領著年幼的孩子繼續走人生的路途。

求主親自安慰她們,賜給她們勇敢走下去的力量,我也在心中切切懇求主,保全我們的家庭,救我們脫離一切可能臨到的死亡或分離。

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兒子,求祢憐憫我們!

結婚十週年紀念回顧

  

今天(2010/4/8),是我們婚姻生活重要的里程碑─結婚十週年紀念日。

為迎接這個重要日子,除了闔家前往相館拍攝「十週年紀念寫真」外,

幾個月前,我也開始動念要製作回顧影片,為這十年的恩典歷程留下紀錄。

製作過程中,翻找、翻拍過往片段,許多回憶湧上心頭,感恩盈滿心懷。

彷彿還是不久前,身邊的人總說:「可惜了,這麼早婚……」

隨著時光流逝,身旁的聲音已經轉變:「真好命,真敖揀,嫁好尪,生好仔……」

這是我的功勞嗎?我深知不是,是愛我的上帝,對我生命的美好計畫與恩賜。

回憶十年來,我不曾有一時一刻後悔進入婚姻,隨著家庭的成長,我更確定:

我們的感情日益深重,水乳交融,超越愛侶的關係,已是同行天路的生命伴侶。

求主繼續引領前面的道路,使我們的婚姻在人前成為見證,能以榮耀上帝。

Happy 10th Wedding Anniversary

也是「送行者」

熊爸現在在雙連教會牧師團隊裡,主要負責關懷方面的事工。

千人以上的教會,可以想見關懷事工之廣之多,於是熊爸每天都早出晚歸的。

社會高齡化,教會難免也呈高齡化,病中探訪、喪事處理佔關懷事工很大一部分。

說到喪事關懷,一般而言就是從「彌留」起始。

往往一通電話,即使是半夜,熊爸也得起身整裝馬上趕往醫院;

陪伴著家屬,彌留─斷氣─禱告,隨後就是一連串的喪事流程了。

這些流程,通常就是由主任牧師(陳牧師)和關懷牧師(熊牧師)一同處理,

幹事們在紀錄工作分配時,會這樣提醒他們:

「今天早上熊牧師去入殮和火化……下午一點半陳牧師告別禮拜……結束後熊牧師去安葬。ok!」

偌大的辦公室裡,聽到這些話的人多少會在心裡竊笑,久了以後也變成一種開玩笑的題材─今天某某牧師又要去安葬啦!

過年前直到最近,喪事特別多,可能是冬天寒冷的緣故,老人家特別容易在這時期生病甚至過世。

喪事通常集中在星期六。如果熊爸在週六早上慎重穿上一身黑的牧師服,我就會問他:「今天要去哪裡?」

熊爸回答:「早上我要和陳長老去入殮,然後中午去火化。」

我問:「中午回來吃飯嗎?」回答:「不了,要和那些火化的人一起去吃。」

我又問:「告別禮拜後你就沒事了嗎?」回答:「還有事,我要和顏長老去安葬。」

我問:「晚上應該可以回來吃飯吧?」回答:「還是不行,那些一起去安葬的人會請牧師吃飯。」

然後熊爸就在一陣琅琅笑聲中出門,一天忙碌卻有意義的服事於焉展開。

基督徒不忌諱談「死」,因此我們可以毫無禁忌展現「黑色幽默」;但也僅限於私底下,在外隨便亂說可是要被白眼的!

去年《送行者》這部電影大紅,連帶提升了大家對殯葬從業者的敬意,

牧師雖然不算殯葬業,但在某個程度上看來,應該也稱得上是一位「送行者」吧!

傳道書七2:「往遭喪的家去,強如往宴樂的家去;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,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。」

因此,遵從聖經的教導,基督徒應該多多參與喪事關懷,安慰遺族,也讓未信的親屬有機會認識福音。

另外,經常參與喪事還會有一個額外的「收穫」,那就是─「毛巾」。

看看我們家堆積如小山,用之不竭的毛巾吧!

這些毛巾,也稱得上是熊爸擔任「送行者」的紀念品吧!(哈)

趕什麼「鬼」?

 

近日在我母會「高雄新興教會」的網路論壇上,因著傳道的代禱信中提到一場趕鬼服事,引發了正反兩面不同的回應。

多數人都支持牧者在屬靈爭戰中所付出的努力,但總有部分信徒(往往是高知識份子、好幾代基督徒),會對這類事蹟貼上「怪力亂神」的負面標籤。

持反面意見者認為,魔鬼不如上帝、耶穌、聖靈擁有位格,只是邪惡的總稱,基督徒不該過於強調魔鬼的作為,耶穌既已為我們成就十架救贖大功,我們就該定睛於主,魔鬼和未知靈界不該在我們的思慮裡面。

再者,身心不適者,有可能是罹患醫學可解釋的精神疾病,貿然把所有情況當成鬼附,不怕禁不起檢驗嗎?

母會論壇上的討論,引起了我的興趣,也讓我思想自己在信仰與服事中,所經歷的突破與成長。

猶記得我和熊爸還在澎湖牧會的傳道時期,教會裡有一位熱心事奉的姐妹,是第一代基督徒。

有一日她在家中突然痛哭不止,家人趕緊致電熊爸前去為她禱告;根據會友告訴我們,這位姐妹雖然已經受洗歸主,但是只要經過家中祖先牌位、外面神壇,身體偶會產生不適。

我也親眼見過她發作的景況,平時溫順柔和的她,突然神志不清哭鬧不休,我們圍繞著她禱告唱詩時,她會哭喊著:「不要說了!不要唱了!」但是當她逐漸恢復,又會完全忘記所發生之事。

這位姐妹在信主前,因著身體疾病的關係,曾四處求神,過著不斷拜拜的生活。後來她接受福音,受洗歸主,隔絕過去一切鬼神的祭拜;但偶爾仍會感受到未知靈界的攪擾,似乎是某些神明不放她走,要懲罰她背信歸主。

對當時還很菜鳥的我們而言,這是服事的挑戰,我的心也從鐵齒變為柔軟,看見許多人在與未知的力量爭戰,迫切需要主耶穌的救恩。

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到這位姐妹家裡探訪,她談到她很擔心鬼靈不時的攻擊。

熊爸告訴她:「妳已經受洗,身上有聖靈的印記,鬼絕不能附妳,牠只能攪擾妳,妳要倚靠主耶穌,必能勝過。」當時她臉上顯出安慰又放心的神情,我永遠不會忘記。

轉眼,隨著熊爸牧會已經進入第十年,在不同的教會、不同的地方,聽聞、參與許多人的見證之後,我才發現,在安穩信仰環境中成長的我,是多麼幸運,因為不曾經歷生命的破碎、屬靈的拉扯,以致於無法體會別人所遭遇的痛苦;我感謝上帝,更求主赦免我的無知!

於是,在思想查考之後,我把我對那惡者(或稱撒旦、魔鬼)的認知,做了如下整理:

一、魔鬼是真實存在,有位格的靈體

基督宗教皆承認魔鬼的存在,關於牠的起源,聖經中指明牠是「犯罪的天使等候審判」(彼後二4)、「離棄自己居所的天使等候大日審判」(猶一6);第四次拉脫朗大公會議(1215)亦說明邪惡天使(魔鬼)本來美善,後來卻因自身的抉擇及過犯而轉為劣。另舉兩例說明:

1. 耶穌傳道以先曾在曠野接受魔鬼試探,因耶穌是無罪的,我們斷無法指稱耶穌受試探是在與自己的罪性爭戰。

2. 約伯記一章記載,魔鬼(撒旦)和神的眾子同來到上帝面前,牠可與上帝對話,更可憑己意苦待約伯。

 

二、魔鬼接受人的敬拜,也想得到人的靈魂

自有人類歷史以來,就有多神崇拜,民間信仰中,也有祖靈、死人、神仙、植物的崇拜。這些被崇拜的對象,若非有靈驗,就不能擄獲人心。但我們知道唯有上帝是獨一真神,死人更不可能成為神,因此躲在這些神靈背後的,就是魔鬼,牠藉由操縱人所未知的靈界,讓人驚畏,使人敬拜牠,進而奪取靈魂。

 

三、耶穌在十架上的救贖工作,是處理人與上帝隔離的死罪,並非處理魔鬼

主耶穌稱魔鬼為「世界的王」(約十二31),保羅也說牠是「世界的神」(林後四4)。上帝容許牠在世上掌權── 但只是一段時間(啟十三5)

主耶穌在世時驅魔而不滅魔,祂又說麥子和稗子到最後才會分開來。為甚麼?我們無人能真正知道。我們只知道:魔鬼有終結的一日,上帝比牠強、比牠謙遜,沒有上帝的容許,魔鬼甚麼也不能作。可確定的是:魔鬼依舊存在,還未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(啟廿10)

當然,我們不能把一切邪惡都歸咎到魔鬼身上,而抹煞了其他原因:他人的惡行、世界的制度、原罪、壞習慣等。

 

四、認為魔鬼不存在,比認為魔鬼存在,還要危險

自十七世紀以來,有不少人致力消除靈界事物的影響力,把一切科學不能解釋的事物視為「迷信」,有些聖經學家,甚至把新約所記載的神蹟,都當成為早期教會的「迷信」表達,否認神蹟異事。

這些理論再配合現代人的科技崇拜、理性主義,明顯地減低了許多基督徒對魔鬼的敏感度,從而削弱了基督徒在世上打這場屬靈戰爭(弗六10-18)的力量。魔鬼最聰明的策略不是攻擊、不是附身、不是攪擾,而是給自己蓋上隱身衣,讓我們察覺不到牠的存在!吾人不可不慎,隱形的敵人就是最厲害的敵人!

 

上帝在每個世代裡施行祂的作為,魔鬼也沒有閑著,牠深諳「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」的道理,自以為站立得住不會受到迷惑的人,反要當心了。

求主幫助我們,看透魔鬼的詭計,遠離魔鬼的侵擾,賜給我們屬靈的分辨力,讓我們對週遭的弟兄姐妹有愛,能敏感於他們的需要,看見自己的責任。

「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,必蒙悅納,乃是照他所有的,不是照他所無的。」(哥林多後書八12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願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誇勝!

媽咪也瘋狂之《蠟筆小新》篇

隨著臼井儀人的意外辭世,《蠟筆小新》這部家喻戶曉的搞笑漫畫,眼看就要成為絕響。 

咱家三歲的大衛,並不認識蠟筆小新,但他近來的言行舉止,卻讓我們時常想起蠟筆小新。 

從頭說起吧!愛車的大衛,先是迷上盧貝松的《Taxi》,後又迷上好萊塢版的《Taxi》。 

其中,好萊塢版不但有快車,還有美麗的巴西名模Gisele Bundchen,大衛自此品味大開,愛上了長髮美腿的辣妹。 

最近,大衛看了《Fantastic4》(驚奇四超人),不意外又愛上了迷人的Jessica Alba; 

《Taxi》和《Fantastic4》這兩部DVD,連盒子都成了大衛不離手的寶貝。

 

新年假期,大衛在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載歌載舞的蔡依林,驚為天人,口水都快流下來。

之後他很認真的宣佈:「我喜歡這個辣妹,我要跟她抱抱親親,嘿~」(無限嬌羞狀) 

一旁的爸爸、媽媽、姊姊:「啊~」(昏倒,鏘!)

 

若你說,三歲小孩哪知道什麼是美女,那可就低估大衛了。

平常走在路上,如果大衛突然變得不自在又不時傻笑,那麼往前一看,沒錯!肯定是前方出現了辣妹。

能夠吸引大衛眼光的「辣妹」,必然是穿著時髦身材姣好的妙齡女性。

小妹妹或徐娘大姐,大衛可完全看不上眼呢!(這點實在和蠟筆小新十足相像)

我有時也會考考這小子:「大衛啊,可忻是辣妹嗎?」回答:「不是!」

再問:「那阿嬤是辣妹嗎?」回答:「不是!」

最後問:「媽媽是辣妹嗎?」回答:「媽媽不是辣妹啦!」(明顯不屑)

臭小子!(冰斗~)你也不用回答得那麼肯定吧!!

為了防止臭小子長大以後不認帳,媽媽我很有心機的錄了以下片段:

呵呵!不管看幾次都覺得很好笑!親愛的大衛,這下可是有影有圖有真相喔!

長大後咱們就等著瞧吧!媽媽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你將來的表情啊!戴太陽眼鏡

 

 

Previous Older Entries